欢迎访问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研究 >> 学术交流 >> 正文
27 2024.12

阅读:

    【点亮前行之路】生物医学工程领航讲坛第七期顺利举办

2024年12月26日上午9:30,生物医学工程领航讲坛第七期在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B104报告厅举行。本期主讲人是康奈尔大学放射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、康奈尔大学MRI研究所所长王乙教授。

王乙教授199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,现在是康奈尔大学放射系教授、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、康奈尔大学MRI研究所所长。王教授因在定量磁化率成像 (QSM) 和其他新颖MRI 技术方面的大量开创性工作,在MRI领域享有盛誉。他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(AIMBE)、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(IEEE)、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(ISMRM)的会士,并于2024年获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金奖。这是医学磁共振协会的最高荣誉。多年来他一直活跃于生物医学MRI研究领域,在许多资助机构,包括NIH、欧洲研究委员会和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,任评委. 并担任多项NIH资助的PI。他发表了300多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。

393C4

在本次领航讲坛中,王乙教授以“QSM——组织磁化率的复杂与美”为主题,从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入手,讨论了质子-质子短程偶极作用与质子-电子长程偶极作用的不同,并阐述了质子-电子偶极作用在梯度回波MRI图像的积累过程。王乙教授开发的定量磁化率作图(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, QSM)技术能够通过非局部相位的偶极子反卷积来研究组织磁性,不仅实现了脑组织中钙、铁沉积的定量可视化,还可用于颈动脉斑块钙化与内出血情况的鉴定,所得结果可被组织学方法验证。在此基础上,王乙教授还将血流动力学信息纳入到组织磁性的考量之中,借助动脉自旋标记(Arterial spin labeling, ASL)技术,进一步实现了髓鞘和血管内血红蛋白的磁性分析。王乙教授的研究提供了可用于分析组织钙铁沉积的无创影像学方法,有助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深入发展。

323BD

在讲坛的尾声,王乙教授讲述了自己求学和做研究的经历,任何当下正在进行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,终会有一天对取得的成果做出贡献。院长李鹏程为王乙教授颁授领航讲坛纪念盘。


编辑:孔畅逸

单海威

初审:施   

终审:张云竹